什麼是超文本標記語言 (HTML)?概念、運作方式
HTML(超文本標記語言)是一種格式或標記語言,用於為萬維網建立文件。
什麼是超文本標記語言?
用於為萬維網 (WWW) 建立文件的格式或標記語言。它可以由級聯樣式表 (CSS) 等技術和 JavaScript 等腳本語言補充。
超文本標記語言
什麼是HTML?(摘自 W3.org)
HTML 是 Web 的核心語言,用於創建供每個人在任何地方使用的內容。
運作方式
最簡單形式的超文本標記語言 (HTML) 使用標籤來格式化 ASCII 文本文檔,方法是指示應顯示為粗體、斜體、項目符號、超鏈接、居中等的文本。這些標籤通常成對出現,可以嵌套,可以包含其他屬性,並用於“標記”文本。例如,文本“節省 50%”可以通過使用 <STRONG> 標籤(表示“打開粗體樣式”)和 </STRONG> 標籤(表示“關閉粗體樣式”)來標記文本,在 Web 瀏覽器上以粗體顯示。生成的 HTML 如下所示:
<STRONG>Save 50%</STRONG>
HTML 頁面會儲存為副檔名為 .htm 或 .html 的檔案,位於 Web 伺服器上的適當目錄中,例如 Microsoft 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ices (IIS) 。當 Web 瀏覽器 (例如 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) 從 Web 伺服器下載 HTML 頁面時,它會解譯標籤,並以適當的格式顯示文件。
自 1990 年代初創建以來,HTML 已經經歷了多個版本。在撰寫本文時,最新版本是 HTML 4。原始 HTML 對文件的格式化方式沒有提供太多控制,也就是說,文字和圖形等物件在頁面上的佈局方式。它最初的標籤集非常有限,主要用於使用超鏈接來鏈接文檔以形成超文本。
然而,隨著 Web 的普及,首先是 Netscape,然後是 Microsoft 引入了他們自己的專有 HTML 標籤,為 Web 開發人員提供了對文檔格式的更多控制,從而加快了萬維網聯盟 (W3C) 開發 HTML 標準的速度。HTML 4 包括用於建立級聯樣式表的標準,它提供了強大的格式化功能,用於在網頁上精確放置物件。
超文本標記語言歷史記錄
1980 年,CERN 的承包商、物理學家 Tim Berners-Lee 提出並製作了原型 ENQUIRE,這是一個供 CERN 研究人員使用和共享文件的系統。1989 年,伯納斯-李寫了一份備忘錄,提出了一個基於互聯網的超文本系統。Berners-Lee 指定了 HTML,並於 1990 年底編寫了瀏覽器和伺服器軟體。那一年,伯納斯-李和歐洲核子研究組織數據系統工程師羅伯特·卡利奧合作共同申請資金,但該項目並未被歐洲核子研究組織正式採用。在他 1990 年的個人筆記中,他列出了“使用超文本的眾多領域中的一些”,並將百科全書放在首位。
第一個公開的 HTML 描述是一個名為“HTML 標籤”的文件,該文檔由 Tim Berners-Lee 於 1991 年底首次在互聯網上提及。它描述了 18 個元素,構成了 HTML 最初相對簡單的設計。除了超連結標籤之外,這些標籤都受到 SGMLguid 的強烈影響,SGMLguid 是 CERN 內部基於標準通用標記語言 (SGML) 的文檔格式。其中 11 個元素仍然存在於 HTML 4 中。